国内一家调查公司针对国内四所名牌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,85%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。一些大学生表示,专业不对口是致使不想上学的重要原因。于是,依据需要,学校调整了这类学生的专业。但,学生转专业后不想上学情绪依旧存在,根本没办法保证毕业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。
教育专家表示,大学生不想上学的状况,非常大程度在于学前没打造自主学习的意识。现在,从小学到中学,学生学习完全是迫于社会的重压,几乎都是要我学,而不是我要学。所学常识完全为了升学、应试、高考考试。进入大学之后,既不知道所学专业及将来进步,又不可以全方位提升自己素质,就业难也就司空见惯了。
6岁至13岁是少年目的价值观、意志力和挫折抵抗力进步的重点期。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近况,培养孩子的就业能力、个人素质不只深入到中学阶段,甚至向小学、婴幼儿园延伸。解决就业难,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共识。
达成个人自我进步的方法,就是通过持续的自主学习。目前大学生学习动机、兴趣缺失,不是大学、中学导致的,而是没从小学、学前进行培养。当今在国内的应试教育环境下,不少父母和教师总是只关注孩子的语言能力、智商和体质方面的进步,结果只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。同时,还忽视了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,从而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情感淡漠、性情孤僻、自控能力差、人际交往障碍、不合群、缺少责任心和自信心与不想上学、网恋等一系列问题,最后很难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。
教育专家觉得,假如能在10岁前,打造学习心理、学习兴趣、价值观,对一个人的进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。